详细内容 更多+

寻常的精致

发表时间:2017-08-24 16:57:44

当下,『艺术融入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化』等命题成了学界讨论和媒体追逐的热点。这其实牵涉到『艺术与生活的边界』问题。艺术本身,可能是这个世上最无法自明、最具含混性的一个词,关于艺术的边界以及艺术与生活的边界一直是美学家和艺术家为之喋喋不休地争论和孜孜不倦地实践的缘由。



艺术正是在现代艺术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中,从政治、经济、科学、哲学、宗教和手工艺等领域中获得了自身的边界,并被赋予了『为艺术而艺术』的独特『个性』。早在柏拉图就将艺术归为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而试图将艺术与工艺从根本上予以区分;到了十八世纪,法国人夏尔·巴托(Charles Batteux)将诗、绘画、音乐、雕塑和舞蹈包括进来,尝试建立一个叫『美的艺术』(the fine arts)的艺术体系,将其他工艺排除在外。尤其是『艺术的非功利性』,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研究提出『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它的诞生不但揭示了审美活动的非功利性,也标志着传统美学完成了真正的建构。在中国也有类似观点,如王国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便说,欲知古雅之性质,不可不知美之普遍之性质,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是可爱玩而不可利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切构建和观点逐渐面临着挑战和危机。尤其是当杜尚的小便池毫无粉饰地在众目睽睽之下成为一件至今仍然最瞩目的艺术品的时候,艺术与生活的边界一时间轰然倒塌。它不是对生活的模仿,它就是日常的生活;它完全无乎『美』的一切,它甚至是『美』和『雅』的对立面;它浑身充满了功利性,因为它是一件实用器。这种刺激无疑是巨大和深刻的,它使得美学家们前赴后继在美学领域为资产阶级审美和收藏需求而精心制定的话语权瞬间失重。这之后,艺术创作便不断突破现代艺术理念所圈定的各种框架,尤其是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混淆或解构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已然成为了艺术家们标新立异的重要法门。



我们应十分乐于见到这种边界的模糊。因为在以『美的艺术』、『非功利性』等概念为核心建立的艺术体系中还暗藏了一种粗暴的理所当然,那就是艺术才是与美的天然结合,『艺术』比『工艺』要更代表美,『工艺』是功利的生活属物,艺术才是精神和灵魂的。在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变得开放、动态之后,我们才有可能更开放地去审视那些和我们是日常生活构成关系的工艺。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艺术』、『美术』等概念虽然是西方舶来,但是在如何划分艺术(多指画)与工艺的边界,在中国也是自古有之。比如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在其《笔法记》就以『气』、『韵』、『思』等六要作为审评画的标准;宋代郭若虚也以『气韵』来区分画与工;苏轼则以『高人逸才』来区分工与艺。




然『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虽然我们要淡化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提倡日常生活审美化,但不是说美和审美可以泛化和滥用。那么符合中国人的日常的审美标准又该是如何的?这恐怕有如厘定艺术的边界一样困难。因为艺术和审美从来都不是回答问题、给予标准的。按照中国的文脉精神,我想以下几点或许是一种角度,一是,作品本身是精妙细致的,是创作者才思独创并赋予作品极大的尊重的;二是,作品能引发受体微妙的感悟并且可能是随时境不断变化的细腻的感悟;三是,因作品本身的精妙从而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产生转变,使人的行为更趋向于宁静优雅。是为『精致』。
浙江汉品艺术作为一家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工艺再生的专业机构,此次『寻常的精致』展将向观众呈现缂丝、大漆、金丝楠木佛雕、茶系统以及传统文人插花等作品。如缂丝作品来自中国非遗物质传承人陈文老师以及其祯彩堂工作室,缂丝历来为织之极品,寸丝寸金,龙袍之属,但此次展览并非要凸显缂丝之华贵,而是陈文及祯彩堂所作之缂丝,完全脱出了普通刺绣作画的僵化,画面气韵生动,流墨动水,繁工奢针然绘事后素。如大漆,来自福建的漆艺家梁峰,可以说是迷在漆中两相忘。脱胎的或者金丝楠木胎的,大到屏风小到花盂,斑斓胜似敦煌的,冷抽比若罗斯科(Mark Rothko)的,撞色中有平衡的牵制,单色中显光影的微妙,每一件都是作者气韵的精心经营又件件流露着自由洒脱的气息。再如王鸿的茶系统。作为中国茶道艺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艺术家,王鸿长期潜心于茶道艺术研究,从文献整理到制茶体验,从古物收集、数据化分析到漆、陶工坊的手作创造,从传统茶室“云堂”的行为与礼仪分析到当代茶室的综合审美创新,王鸿几乎从设计和创作角度涉猎茶道艺术的所有环节,以其艺术史的深厚造诣和当代艺术的学术站位,赋予了这个系统更具人文的当代性色彩。还有来自步云轩的木雕佛像,承袭唐之雄健伟岸与宋之清逸静娴,神韵兼备、妙相庄严。




Copyright © 2017,www.kesi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祯彩堂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苏ICP备19000426号

工信部备案链接https://beian.miit.gov.cn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